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老年大学在练好内功的同时,着力构建整体发展格局,在重视横向联系的同时,更重视下伸发展。他们在新世纪以来的办学中,逐步认识到县级老年大学在县、镇、村(社区)三级老年教育中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坚持规范办学、示范引领、下伸联网。到二零二二年七月全县十二个镇、三个街道老年大学分校实行全覆盖。他们在教育理念、教学资料、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每年召开一次分校教学点经验交流会,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推动了乡镇老年教育的发展,指导分校以省示范校的标准开展创建活动,过去的2022年全县乡镇分校齐抓共管,老年教育遍地花开。
岔河镇分校
岔河镇老年教育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现是“一中心四分校”格局,有272位学员。学校开设时事政治、思想理论、文化科学、法律常识、卫生保健五大类课程,五所学校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课时、统一老师、统一要求。学校持续执行“六化”标准,即组织机构服务化,扎实推进全镇老年教育;资源享受均衡化,不断拓展农村老年教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倾心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课外活动多样化,竭力丰富老人晚年生活;教学研究常态化,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常规管理精细化,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先后被评为“省优秀老年学校”、“省文明老年活动室”、“省示范老年学校”。2022年“智慧助老”教学成果获省微视频大赛一等奖。
栟茶镇分校
如东县老年大学栟茶镇分校与社区教育、文化、老干部、关工委等资源共享,活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
重点开展学历教育:南通首批、如东独家与南通开大合办大专班,圆乡村老人的学历梦;智能技术:手机、相机、电脑应用,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尽享现代生活;乡村振兴、党史学习、书画诗词鉴赏、歌唱技巧等,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素养,真正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017年,《栟茶社区老年教育研究》成为中国成协“十三五”立项课题(2017-001Y);2019年通过中国成协专家组评审验收结题;2020年,课题获江苏省社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获省社指“智慧助老 赋能银龄”先进集体和省成协“社区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一等奖。2022年,“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案例”获省成协二等奖;《让夕阳格外红》被市社指、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特色品牌”项目;中国成协“社区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品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终身学习一体化发展》公众号报道我镇老年工作。
作为中国成协《区域终身学习发展共同体》试验点,该校将组建更多的学习共同体,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共同体发展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推进,积累经验,探索新路。
马塘镇分校
县老年大学马塘镇分校创办于2014年,现有专兼职教师10名,办学设施设备齐全。学校始终秉承“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打造“有活力、有魅力、有作为”的老年人教育阵地,曾获市社区教育品牌(特色)项目,办学经验刊登在《中国社区教育》。学校不断提升内涵发展,做到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教学信息化,面向基层,拓展延伸,不断扩大老年教育的范围、壮大老年教育的队伍、提升老年教育的影响力。目前,学校已开设了4个教学班,学员将近二百人,成为老年人“学、乐、为”的重要基地,老年人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片乐学、善学的新景象。
曹埠镇分校
如东县老年大学曹埠分校成立于2011年9月,是全县成立较早的老年大学分校之一,设于镇社区教育中心内,有棋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舞蹈室、乒乓球室、健身室、展览室各1个,室外有门球场、篮球场等。
2022年疫情背景下,曹埠分校遵循“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办学理念,根据老年人行动不方便的实际情况,就近分东、中、西三个片进行活动,同时老年学员每月15号分片定期学习,各村居老年教学点定期活动,成立老年兴趣组自主开展活动。实践证明,分校的太极拳班、门球班、舞蹈班等特色班参与人数多、活动频率高,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生活,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学党章知识竞赛、才艺展示、“扶老上网”培训、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二十大报告解读等时政学习、市县“百姓学习之星”申报等各类活动方式均受老年人喜欢,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效。
镇社区教育中心还自主开发了许多特色微课视频,比如“家常特色烹饪”、“芦笋的冬季田间管理”、老年人养生、省百姓学习之星何永焕的事迹录制视频等,为老年大学开展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丰利镇分校
如东县老年大学丰利分校秉承“以人为本、因需施教、寓教于乐”的原则,融合多方资源、创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使学校成为老有所学的课堂、老有所乐的舞台、老有所为的阵地。一是思想教育培训常态化,学校常年开设老干部(党员)教育培训,利用老干部的政治优势和威望优势,加强思想政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表率引领作用。二是社区文化培训特色化,舞龙、泼花篮、京剧票友、木兰剑、书画、腰鼓、民族舞等培训使得学员们的业余生活有声有色、有张有驰,有效地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三是智能技能培训专业化,学校根据老年学员的需求聘请专业讲师先后开展智能应用、面点制作、雀舌栽培造型等培训,讲授与示范、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真正使学员学有所得,受到了学员们的普遍赞誉。新的一年,学校将继续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落地生根。
外农分校
外农分校设有两个办学点,拥有专门的培训教室、功能室、活动室等。现有专兼职教师七名,正常参与培训学员200余名,常设二胡、广场舞、智能手机应用、八段锦等6门课程。学校不断创新办学思路,逐步拓展覆盖区域,努力扩大招生规模,持续丰富课程内容,以“非遗文化传承”为抓手,以“所需即所教”的办学理念,全力满足老年人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不断探索有品味、有趣味的老年教育,切实把外农分校办成更新知识的课堂、思维活跃的阵地、文化娱乐的场所、延年益寿的乐园。不断推动老年朋友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文化养老”成为老年人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近年多名老年学员获评省、市、县百姓学习之星,让他们能继续发挥余热,实现人生价值,为外农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袁庄镇分校
袁庄镇全镇共有11个村,5.8万多人,其中老年人口近1.9万人,占全镇总人口数的32%以上,社会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年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努力营造健康的养老环境,全面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该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创建老年学校,2018年创建县老年大学袁庄分校。
近年来,该校认真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等中央、省市县下发的有关老年教育的文件精神,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办学宗旨,我们广泛宣传“经济靠自己,精神靠社区”的养老新观念,积极打造全镇的老年教育特色品牌。
完善老年教育机制,老有所学。该校以镇老年协会、老年体协为龙头,以社区教育中心和村居民学校为主体,以“学习苑”为办学阵地,动员全镇老年人参加电脑、美术、书法、舞蹈、保健、法律等学习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使其老有所学。
丰富老年教育形式,老有所乐。该校创新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模式,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形成了以袁庄镇老年大学为依托,以琴、棋、书、画、吹、拉、弹、唱、 娱乐、健身、科教为指向的格局,即:以镇老年大学为主阵地,以戴南村为标杆,以海河滩村居民点楼组为中心的“一室一村一组”活动体系。
创新老年教育模式,老有所为。该校积极组织老年人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社区教育,在医学保健、法律服务、校外教育等方面开展服务,使其老有所为。为更好地保障此类活动开展的实效性,该校首先组织了系列培训,如袁庄镇老年教育实务培训班、袁庄镇关工委工作培训、袁庄镇老干部电脑培训班等,指导其开展工作。其次该校组织了袁庄镇老年人创“星”工作培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这些老年教育培训活动,“学习苑”总部与镇老年大学、老干部支部等部门合作,事先拟定好活动计划,活动以“超市式”形式出现,大大吸引了一批在外地帮助子女带孩子的老人参与,他们都能及时赶回来参加活动。
县老年大学掘港街道分校
如东县老年大学掘港街道分校发挥主城区优势,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挖掘自身办学亮点,努力打造新时代老年教育办学样板,以街道分校为辐射,做到老年教育办学点村(社区)全覆盖,实现老年人“家门口”的上学梦。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校设有书法、绘画、声乐、舞蹈、养生保健、八段锦、乐器、智能技术应用等课程,学员200多人,此外,还开设短期培训班,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老年人的需求。通过送教到村(社区)、送教到户等个性化服务,探索老年教育建设的新路径,年培训上万人次,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推动终身学习理念走深走实。
城中街道分校
如东县老年大学城中街道分校成立于2022年9月,拥有农耕文化展览长廊、多功能厅、舞蹈排练厅、音乐培训室、美术培训室、歌友会、京剧票友室、器乐排练厅、棋牌室、城市书吧、健身房、茶歇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18个功能区。学校立足城区特点,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整合辖区资源,为老年朋友提供阵地保障。学校坚持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学方针,以“学、乐、为、教”为原则,适其所需、授其所宜,多渠道、多类型、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文体活动、文艺交流活动等,通过广泛征求老年朋友意见,不断调整优化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服务管理等,以更好地服务学员,提升办学质量,切实满足老年朋友各类需求。
洋口镇分校
如东县老年大学洋口分校现有专兼职教师9人,自2017年11月成立以来,坚持“以人为本、因需施教、寓教于乐”的原则,遵循老年教育规律,探索宽松、灵活、规范的教学管理方式,我校采取“1+3”的办学模式,即一个本部班,以洋口村和镇属各单位离退休老同志成,三个分部班,即老新林分部班、老洋口分部班和老光荣分部班。本部班除了和分部班一样的教学活动任务之外,还有教学示范、研讨等职能任务。各班除了开展党的政策理论培训外,还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需求、为老年学员喜闻乐见的健康,智慧助老、艺术等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落地生根。
长沙镇分校
老年大学长沙分校现有专兼职教师5人。自2020年建校以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微机室、图书室、乒乓球室、舞蹈室、健身房等一应俱全。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老年教育规律,体现老年教育特色。在教学中坚持“陶冶情操、延年益寿、增长知识、培养乐趣”的办学宗旨。秉承“因需施教、愚教于乐”的教学原则。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彩”的教学方法。通常不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结合采取“课会合一”、“演会合一”、“学乐结合”的办学、办班形式。做到“宽松灵活、形色多变”的管理方式。形成“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营造“宜教宜学”的人文环境。在工作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规范的管理方式。
几年来,长沙分校不断提高老年教育的覆盖面,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老年教学特色和成果逐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走进社区、走进课堂、学有所乐,学而不厌。
新店镇分校
如东县老年大学新店镇分校融合镇属各类教育资源,图书室、阅览室、排练厅、报告厅等功能室实行资源共享。学校现有教职工4人,设4个办学点,12个村居教育站,兼职教职人员16人,网格志愿者60人。开设智能应用、时政宣讲、健身健康、书画棋艺等课程,每年以普惠式办学,赋能老年群体超2000人次。分校以挖掘乡土文化:新店山歌、汤园号子为要务,通过镇村关新下一代组织,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分校依托镇社区教育中心,创新工作方式,在疫情防控期间,融合网格志愿服务,辅导村居老年人近万人次学习使用健康码、行程吗、采样码等智能技术,既方便老年人出行,又提高了核酸检测的效率,得到镇党委、镇政府的肯定。
大豫镇分校
如东县老年大学大豫镇分校创办于2006年,是县老年大学的第一所镇级分校,以“增长知识、促进健康、丰富生活、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不断创新办学形式,推动全镇老年教育迈上新台阶。每学期都要举行较大规模的开学典礼以及每月一次大课堂,开展时事政治、健康教育等;搬入新大楼之后,每周另开设舞蹈、乐器、智能技术等特色兴趣班;同时开设村级办班点,经常送文化到村居,帮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近年来镇老年学校的办学内容和形式愈加丰富,学员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拓宽了思路,更新了观念,增长了知识和技能,获得老年群体的认可和喜爱,成为大豫镇老年人的文化、精神乐园,为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了力量。
双甸镇分校
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工程的通知》精神,帮助老年人解决运用智能技术困难,2022年老年大学双甸分校在各村居办学点举办“融入数字生活、乐享智慧晚年”为主题的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培训20场次,培训学员625人次。
培训讲师为老年人详细讲解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如下载应用软件、微信聊天、阅读时事新闻等常规智能手机操作和用途。还结合老年人的个性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对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拍照录像、抖音等基本操作进行具体培训指导。
“短信诈骗花样多,不予理睬准没错;网络购物要小心,反复要钱是圈套”。针对当下花样百出的网络诈骗,老师们开设防范诈骗小讲堂,编写顺口溜,教育老年人要提高警惕,谨防网络诈骗。
为方便老年人的出行,学校把培训送到各村居办学点,让老年人在身边就能学到智能手机应用知识,助力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智慧生活。
河口镇分校
如东县老年大学河口镇分校,目前有专兼职教师10名,学员230多人。学校开设书法、绘画、舞蹈、智慧助老等课程,其中以“景风诗社”和“艳阳红舞蹈队”为特色课程,“景风诗社”是以退休教师和退休老干部为主要学员,共计四十多人,他们在镇有书法、诗词、绘画等特长的兼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空中课堂“景风百花”开展教学,学员作品在省市级刊物发表100多篇,该组织被评为市县优秀学习型组织,为南通市社区教育特色项目。“艳阳红舞蹈队”每月坚持二至四次训练,该组织积极参加市县各级比赛获奖多次。“智慧助老”课程惠及全镇近千名老年人,提高了他们使用智能手机技能,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今后将继续打造特色,让老年大学成为辖区老年人学习生活的美好家园。
税务局税务分校
县老年大学税务分校在县税务局以及县老年大学共同领导下,本着“学习有平台、活动有场所、作为有目标、余热再生辉”的办学目标,着力解决离退休干部迫切需要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税务分校使用面积约1000平米,设有报告厅、书报阅览室、党员活动室、乒乓球室、书画创作室、电钢琴室、棋牌室等,每年依托县老年大学师资力量,根据离退休干部的需求组织开设课程,目前开设有歌唱、乐器、舞蹈和书画等课程,坚持每周一、三、四开课,同时定期组织乐龄讲堂,书画展览以及汇报表演等活动。今年9月,被县老龄工作委员会表彰为第四届“敬老文明号”。